返回

卧马沟的冬天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十四章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”吴根才放开手里的新生,就直楞地看着和自己对脸儿蹴在一起的月儿,他们从来还没有挨的这么近过。月儿赶紧站起来,避到一旁。吴根才就过去再蹴到唯一的女娃茅茅跟前,他的话还没有问出来,茅茅就哇的哭起来。后来就是茅茅把事情说清楚的:洋火是茅茅从家里带出来的,但火不是她点的。是郭安屯的大儿子解放点的,孩子们也不是成心要点社里的麦秸积。他们根本不懂得火能把麦秸积烧着,他们只是觉得好玩,就在麦秸积下点了一堆火,等火着起来他们就害怕了,就一窝蜂似的跑上崖口,顺带着把在崖口上独独玩耍的新生也叫进后坡。就是个这。

    郭安屯气极败坏地踢拉着跟不上脚的一双烂鞋,在崖口上追着解放就打。吴根才李丁民还有旁边的人把他拦挡住,说:“算了,麦秸积都着完了,打娃子又有个啥用。”

    孩子们没出事,让人们都大大地松一口气,但麦秸积烧完了,农业社窑里的三十几头牲畜吃啥呀,那两垛子和房子一样高大的麦秸积,是牲口整整一年的草料,现在烧了,没了,乍办?没有找到孩子的时候,人们操心的都是孩子,孩子一个不少地找回来了,人们就开始为窑圈里的牛马们揪起心。在新麦草没有下来之前拿啥喂它们呀,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这是差不多一年的时间,那几十张大嘴吃啥呀?

    天早就黑透了。麦秸积上旺旺的明火在天黑前就渐渐地熄灭了,房子一样高大的两垛麦秸积被烧成一堆黑黑的灰烬。一阵晚风吹来,在那黑灰堆里还能闪出一片红红的暗火。皂角树下圪蹴着一片黑黑的人群,因为麦秸积着火的缘故,人群里没有一个点火抽烟的,人们的心情就和烧缩成一堆的黑灰一样,抽缩的紧紧的。人群里没有说话的声音,只有一声挨一声深长的叹息。农业社遭受了损失,实际上就是卧马沟全体社员遭受了损失。社员们的小家就包括在农业社这个大家里。

    崖口上今晚没有响起唢呐。耀先怀里抱着新生和月儿并排坐在黑霭霭的崖口上,他们的心情和皂角树下人们的心情是一样样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肯定是不能再吹唢呐,即便是低沉忧伤的曲子也不能吹。这点理智耀先还是有的。月儿揽住耀先的一条胳膊,把头轻轻地靠在他的肩膀上,细细地叹息一声,低哀哀地说:“那么多牲口吃啥呀?”耀先没有接声,只是默默地往崖口下看,下面黑咕隆洞的是一片幽深的黑暗,没有一点灯火,没有一丝声息,即是阵阵晚风吹来也把那深厚的黑暗吹不透。“回窑里歇吧,明天还上工哩。”耀先抱起在怀里睡着的新生回窑里去了。月儿也跟着进了窑。

    “回吧,都回窑歇着吧,明天还上工哩。”差不多在相同的时间里,皂角树下的吴根才也说了句这样的话。崖口上的耀先是说给月儿的,皂角树下的吴根才却是说给所有人的。皂角树下坐下的一片人开始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土,迈着疲疲蹋蹋的脚步慢慢地散了。已经是个这了,就是在皂角树下圪蹴到天明,烧了的麦秸积也不会重新立起来。吴根才说话让社员们散了回窑歇去,但他却圪蹴在那里没有动窝,李丁民和郭安屯也没有动窝。等坡道上的脚步声沉寂下来,卧马沟的三个干部开始商商量量地说起话,问题是明摆着的,几十头牲口吃啥?“是这。”吴根才先开口说:“从明天开始,集中劳力割草,这个夏天和秋天社员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割草,割回来就晒在场上。估摸着攒上两季草,能熬过后冬,开了春就好说咧。”这是唯一的办法。吴根才一说,李丁民和郭安屯自然同意。

    李丁民补充道:“咱得定个具体的办法,不然你割多了他割少了的不好说。”吴根才沉思一下就说:“对,是要定出个具体的办法,是这,三十斤草算一个分工,一个全劳力一天要割回来三百斤草,少了不行,多了不限。不管是谁一律按斤记工,谁割的草多,谁就挣的工分多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,把办法一公布,全村的男女社员就都背上草篓子在河滩抢着割起草。割草和上工有着本质的不同,上工,一天三晌,只要把时间熬到头,干多干少,干好干坏,都挣一样的工分。割草,人们就有了劲头,谁割的多,谁就挣的多,谁还嫌自己挣的工多,挣的工分多年底分红时钱才多呀,人们都想往多里挣。

    开始割起草,就不用再统一上工,不统一上工,挂在大皂角树上的那口铁钟就不用再敲。不敲钟,人们比敲钟的时候还要积极。过去钟响好一阵了人们迟迟为为的还下不了地出不了工,现在天不明河滩里的人就跑乱了,就是晌午饭食该吃饭了,河滩里还有人撅着尻子不肯出来,有些人干脆把饭就送进河滩,把磨镰石也带进河滩。肚子饿了在河滩草地里吃,镰不快了,在河滩草地里磨。真是不一样,一个精壮的劳力最多竟背回来上千斤湿嫩嫩的青草。人的潜力就是大,一个按斤记酬的办法,就调动起了这么大的积极性,人们仿佛又回到单干的时候,都破了命地猛干。办法对了头,群众有干头,还是体制问题呀。科学的,好的体制,就是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来,反之则只能挫伤和损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,挫伤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,实际上也就是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。

第十四章(6/10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